💭
最近思考的主题是,鼓起勇气独自面对生活向我张开的,像镜子一样的帷幕。重新思考体制和他人带来的影响(即使很多时候是下意识地被触发愤怒、抗拒或反感的反应),需要坚定自己的边界感和主体性,为自己负责任,公平地对待别人。关于平凡的生活,好好面对动摇的承认欲求和尚且幼稚的挫败感,以及集体无意识的焦虑——「人生倒计时」。社会化是为了将自己的身份和精神锚定在「正常」的海岸上,但不知不觉机器运作的思路就渗透进自己的边界之内。依赖有限的范本和叙事,轻微偏离也会引发不安。怎么样让自己锚定又不被吞噬,把握对社会和他人信任的尺度呢?社会化和遵循既定的路线和叙事是否等于平凡?(即使是不张扬外显的)特立独行总是禁不住离群索居的孤独。小时候的我也许没有意识到,我是被当时的评价体系保护着,才能对平凡抱以轻蔑的目光。体系变化之后,被抛入意义的荒漠之后,迷茫着要不要学习那些理所应当的语言,会不会感到一丝背叛呢?还有,反思怀旧和异国情调不可避免的保守性:安置无害的回忆和想象的架空空间,有一种耽溺其中的危险,以及对不食人间烟火的免责。不过,人们在童年消逝之后,其实都在用成年人的方式构筑一个摇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