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览册
这个网站的初衷很简单:我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、正在想的东西都放到一起,然后以设计一张小学生手抄报的方式,制作一份目录、一个小型的档案馆。我无比喜欢把信息收集、整理起来并呈现在一处的感觉。有了它,我有更多机会可以看到/听到这些东西。它们自身内部以及各自之间的关系会慢慢现出形体,有可能希望跟我说些什么也不一定。于是我就能够更多地收集、整理,扩充这个小小的档案馆。我是互联网的孩子,但正因如此,无论是在狂热地探索,还是在迷茫地消沉之后,我仍然会回到这里。它是我最后的庇护所。
在重新装修博客的途中,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:我是谁⋯⋯?如果一切与我有关的数据都被抹除,那么我还能是谁?数据是我的记忆,是我的生活,甚至变成我自身。我无法想象把我在互联网上读过的、听过的、一直喜爱的——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写的文字、拍的照片——把这些数据都抹去之后,我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存在。数据永恒精确的特质给了我虚假的承诺,让我不得不深深痴迷其中。我仍然困惑,但我拥抱它,因为这是我的家。就因为这一点,我想耐心、平静地管理这个档案馆,就像一名尽心的管理员。每天给玻璃罩里的热情除尘,休息时坐在连廊眺望数据海洋的虚无。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,我好像渐渐更加了解自己了,即使那可能是倏忽即逝的记忆。这让我意识到,它也是关于我自己的档案馆,我将继续在这里治愈自己。
同时这也关于一场我不得不做的实验:自我表露的尺度到底应该多宽?我与别人的界限应该多远?我总是情绪不稳、摇摆不定,也喜欢探索和思考各种东西,所以想说的话总是很多。但表达很困难。或者说,在未知中识别各自常识集合的交叠部分、把握想要被倾听和认同的心情、寻找语言在沟壑之间流动的方向,都是令人疲劳、相当不容易的事。我需要属于自己的小空间,但如果能通过它以某种形式和人交流,也许是更适合我的方式。或许我能够在其中思考上面的那些问题。
除了自我层面,它也是一次技术实验:我想要以极其私人的姿态实践开放互联网的理念,对抗社交网络、推荐算法以及它们的种种后继。在“Web3”横行世间的时代,有可能重新造访Web1的理念吗?从小处来看,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是:为什么不能把在众多社交网络平台上分身似的自己捡拾起来,重新领回自家院子里呢?我会想起二十一世纪初,孩子们喜欢细心营造自己的「空间」,我想我现在在做的和小时候其实没什么不同吧。
我还想拆解博客的传统形式——按照时间倒序呈现一篇篇文章的网站。虽然说这样的形式既经典又可爱,不过还是有些局限。有些注意到这一点的人发明了「数字花园」这个概念。她们认为博文应该像后院里的一株罗勒一样,从播种到成熟需要时间和养分。这一点和我喜欢的档案馆似乎重合起来了:档案馆不会有收录完全的时候。这里的一切都在缓慢的变化当中,其中很多仍然是一株嫩芽,甚至只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。而且我想问:可以用收集和整理的方式写作吗?也就是说,「基于数字世界收集癖的curator可以吗?」我还想要在未来放入更多喜欢的东西,一直收集和整理它们,就像照料我家的花园。(也因为这一点,档案馆无法以RSS的形式传送全部内容。不过仍然可以通过RSS订阅我的笔记和手帐。)
说到技术,我尝试只利用尽可能少、尽可能简洁通用的工具搭建这个网站。这些工具就是作为内容骨架的HTML,以及作为设计图纸的CSS。目前为止没有使用到JavaScript,它是资本需求增生使得软件设计变得臃肿不堪的典型。(尽管在生成过程中,我还是使用了一个JavaScript的静态网站生成器,并且未来可能也会为了交互性引入一些代码,但我仍然希望尽可能保持朴素。)不使用模版,从空白画布开始,了解手上实用的工具,慢慢学习一个网站是如何搭建起来的。值得一提的是中文排版,目前大量借鉴了托托非常棒的直书项目。不过这里的设计还是很粗糙,我还在学习当中,未来想要做更多实验。
怀旧未来,当然还有它。档案馆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怀旧心绪的地方,况且这个档案馆还收集了不少关于怀旧本身的内容。它是在犹如幻象一般的现实当中一场无比真实的梦境。通过它们,我憧憬着异国情绪,流离在架空世界,做着通往未来的白日梦。
最后,和Whole Earth Catalog一样,我也希望Nostalgic Future Catalog陪伴我成为完整的人。
cobalt
乐迷、村上春树迷、日本迷、技术迷。喜欢夏天、番茄、柑橘、植物和薄荷味。喜欢绿色,是INFJ。名字来源于这里。来信请寄hi [at] nostalgic-future.net。只是简单打个招呼也没问题喔~